青年建筑师访谈 | 艾迪:知行合一,做多维友好的设计
知行合一,做多维友好的设计
艾迪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硕士毕业后申报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年制硕士项目。体验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思路。这里不教授如何做一个实在的建筑,更多是探讨建筑在未来二十年会怎么用,正如时任系主任的安倍仁史(Hitoshi Abe)所说:“建筑从内部看要比从外部世界看的方式少得多。透过构想,也许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我们的职业,并开辟更多有趣的机会。”在这里我能够和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汤姆·梅恩﹙Thom Mayne)、格雷戈·林恩(Greg Lynn)这些很有探索精神的大师坐在一起探讨一些之前根本不会想事情:如果建筑是完全动态的、如何通过折叠来增强材料的特性等等。这种活跃发散的思考状态让我很受启发。
UCLA.AUD研究生课程作业 金属折叠座椅
UCLA.AUD研究室课程作业 运动蝉茧居住空间
进入职业后开始面对真实落地的项目,需要关注很多层面的问题,比如功能合理、造价可控、结构可行,很难纯粹地构想一个概念,这对于初入职业者是个挑战。找到驱动设计想法的着眼点是极为重要的,我们通常不会急于给出一个主观的愿景,通过分析限制、发掘矛盾、把握最核心的设计问题,再以此展开一个富有特点的创作。
在溧阳文化艺术中心的项目中团队抓住的是特色复合功能组织在建筑形态上的显现。在青岛市民健身中心项目中则紧扣滨海气质和赛后运营这两个需求,厦门新体育中心体育场设计则从结构-空间-形态的适配展开对抛物线拱形态的探索。经过若干项目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局限和矛盾常常能让建筑变得更好更真实,当然这要求建筑师深入理解建成一个建筑相关的方方面面,我认为这是毕业生往职业转变的重要过程。
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体育馆(主要设计人)
多维友好的建筑导向,精细一体化设计方法需求。
接触到深化落地、综合统筹幕墙、景观、室内、结构、水、暖、电各专业的工作,发现传统“大院”粗放的分工提高了效率,却难以做到精细化。如何更集约地整合建筑要素,减少空间和资源的浪费,是当下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我们需要了解各专业的设计原则和需求,并回溯到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整合考虑。去年我们在院内申请了数字技术协同的建筑外部环境、形态、空间、结构一体化设计策略及方法的科研基金,希望找到建筑多要素之间集约适配的优化方法。
大湾区大学图文及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是该项研究的一次实践。大湾区大学的规划基于山体保护和土方平衡,采取“一湾连两片”的布局,在校园中部环绕现存山体设置图文及学生活动中心。该建筑在校园中像是一座枢纽,将环境,校园建筑和人紧密扣合,我们由外向内从必要的节点联系和山体保护需求入手,利用数字技术找到适合的体量布置,再由内向外以空间和结构适配出发,形成整体形态。最终实现一个各个维度友好,节省的设计结果。
记住传统,追求艺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抓住不变。
未来想要去做的事情很多,继续深耕新技术的同时向传统学习。很多传统建筑村落系统性、生态性的设计,可能非常低技,但却非常有效。比如湿热地区留有一个风廊,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空间的温度,当然通过空调系统也可以创造舒适性,但这样成本就会高出很多。所以希望能探求更多没有高技术之前匠人们处理建筑问题的方式,了解那些巧思及古老的东方价值观。
另外也计划安排时间阅读哲学、诗歌和文学作品,让自己的思想更加肥沃。因为虽然我们在某些层面建立标准去评价建筑的优劣,但是不可否认建筑是宏丽的艺术,是空间、感知和思想产物。人和空间场所形成对话,游历建筑时产生独特的体验,甚至是幸福感,是一种对人性的高级关怀。我们需要做有情感有表达的建筑。
在生活中做研究,用研究指导设计。
建筑师的工作很忙碌,但如果可能还是会利用空闲时间参与一些竞赛,尝试创新,用研究的思路做设计。2016年参加紫金奖设计竞赛,以南京四牌楼城市区域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市民公共空间活力度的采样,挑选城市中消极的大院围墙着眼进行改造,以集约、整合的方式植入阅读空间,构建一个市民使用便捷的共享阅读网点,提升区域活力。该设计获得了当次赛事金奖。这次竞赛尝试要用跨尺度的思维研究问题,自外而内和自内而外设计方式并行于整个创作过程,这样的思考也带到了实践工作之中。
2016年紫金文化创意大赛作品《书·墙》职业组金奖,评委会大奖
“青年建筑师访谈”系列